記者一走進工地,濕潤的空氣便撲面而來,正在建設中的樓體周圍巧妙利用消火栓,安置的10余個霧化噴淋器像一個個空氣清新器般不間斷釋放出水霧。出入口及場內施工道路全部硬化,東側設有花壇種著綠植,邊坡上也鋪上了厚厚的草皮;駛出的車輛經沖洗臺沖洗,只留下兩道水印,現場看不到任何泥土;在建的樓體四周噴出薄霧緩緩地落在灰土回填層、車輛來往施工區(qū)域上面,施工過程中看不到飛起的揚塵,也看不到路面上的泥濘和濕滑,眼睛所看之處全是干凈、整潔和有序的工作環(huán)境。
工地項目經理王長明告訴記者,“工地全場采取雨水回收利用系統(tǒng),通過排水溝回收地面廢水和雨水,經沉淀后統(tǒng)一加壓輸送至門口二級沉淀池,通過二次沉淀加壓輸送到各樓層和洗車臺進行循環(huán)使用。為避免灑水過多造成的濕滑與泥濘,霧化噴淋設施每天早晚或適時開啟,始終讓地面空氣保持在濕潤狀態(tài)。”據環(huán)保局現場監(jiān)測,霧化噴淋器開啟后20分鐘,PM10值下降50微克,降塵達到50%。
此外,該工地還將環(huán)保理念滲入到施工建設全過程中。工地現場的花壇、果皮箱等均采用廢舊建筑材料改造而成,周圍的圍擋墻利用鋼板制成,工人的宿舍為集裝箱式,如果施工完成還可以移置到下一工地進行再利用;工地內全部采用節(jié)能燈和LED燈,塔吊上采用節(jié)能功效的鏑燈,并處加設定型燈罩防止光污染;施工現場采取干洗法進行泵管清洗,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水排放和粉塵污染;為從根本上防止噪聲污染環(huán)境,施工過程中還使用了無聲振動棒和自密實混凝土,木工機械加工全部采取封閉作業(yè)。